2017年8月6—10日,盱眙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苏州大学举办。学员们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聆听苏州市教科院院长祁建新《永远的力量——教研之路的哲学思考》、苏州市吴县中学张华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金牌培训师 高纪良《校本研修与教研员专业化》、苏州大学文学院 倪祥保《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策略》以及苏州市教科院中学研究所所长毛明《听课、议课、析课——教研员的本份》、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教研工作》等多场专家学者的报告。参加此次培训,令我县教研员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充分理解了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
开班仪式
8月7日上午研修班举行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陈建军院长主持。由物理系科技处处长王建凯致欢迎词。王处长简单介绍了苏州大学,并对本次培训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教师作了介绍。
永远的力量——教研之路的哲学思考
第一场讲座邀请到苏州市教科院院长祁建新老师,祁院长主要研究方向1.课程与教学;2.数学教学与哲学;3.学校发展;4.有效教学与教学风格;5.命题研究。
讲座的主题是《永远的力量——教研之路的哲学思考》。主要内容:
一、历史与今天——深刻认识教研的意义与贡献
孔子的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培训骨干。钱穆的成长案例告诉我们:教研的意义和贡献——教育通过教研,通过教研员推进。
习总书记批示:把钻研教学的时间还给中小学教师。刘延东副总理明确要求,要组织高质量的培训,使教师精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高质量的培训也是教研工作之一,教研工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关心,亲自推动教研工作,充分体现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进一步做好教研工作的紧迫性。没有这支队伍,就不可能把我们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层层的落实到教学第一线,没有教研员的辛勤工作,课改就不能完成。
乔治▪奈勒在《教育哲学导论》中指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这里的思考,致力于系统的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仔细考虑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最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作为教研员,要深刻认识教研的意义与贡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研团队建设。
2.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3.发现经验、推广经验。
4.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引领。
二、形势与任务——科学审视教研的责任与使命
1.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质量。
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7月29日曾提出:“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就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笛卡尔在《笛卡尔秘密手册》中指出:走在正确的方向上的人无论多缓慢,总比在错误的方向上飞奔的人前进得更快。所以,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质量。
2.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3.核心素养的提出。
教研员要关注两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教研员要思考:中国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
中央提出立德树人如何落实——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了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总书记的讲话领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领导学科发展核心素养。
哈佛校长福斯特女士指出:“一所大学并不在于将来几十年的成果,甚至也不在于一个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到毕业时所成就的样子。大学关系到的学问可以打造人的一生,可以传递千年文明,可以塑造未来。”
4.科学引领教师发展。
教研员要在精神上引领教师,在专业上引领教师。
科学审视教研的责任与使命,教研员要做到:把握好观念和实践的关系,更加注重实践;把握好学术与方法的关系,更加注重方法;把握好标准与质量的关系,更加注重质量。
三、继承与发展——系统思考教研的课程与文化
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做一流的教研员要向世界一流的大学学习:
1.招生选拔:不唯分数,综合考量;
2.办学思想: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3.学习和生活环境:资源共享丰富多彩;
4.教学体系:开课海量 教学互动。
耶鲁大学发表了《1828年耶鲁报告》,是世界高等教育思想宝库里最宝贵的文献之一,至今让读者拍案称奇。建议各位教研员:1.发展在于学术;2.质量在于服务;3.品格在于奉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第二场讲座邀请了苏州市吴县中学张华中老师为学员作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讲座交流。
张华中老师从时下的教学话题谈起,列举了一下几个案例和大家互动交流:
案例1:网红王羽——终归说到底,我还是一个教师,独立教研,坚守人格,真正提供……
案例2:苏州史金霞——【我辞职啦】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天大地大,东西上下,任我行。史金霞老师因为作文网课,遭投诉后离职。
案例3:美国教授开除中国留学生,并致信:我就不该录取你。
案例4:韩春雨等人发表撤稿声明《自然》及《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的社论。
通过四个案例的研讨交流,切入本次讲座的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类社会时代的变迁
张华中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件和形象生动的案例阐述了人类社会时代的变迁。“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委会评语:“17年前,Foxmail在他手中诞生,造福了400万邮箱用户;6年前,他带领团队锐意创新,以七星级的产品追求重塑了QQ邮箱,使这一产品起死回生;3年前,他成功开发微信这一划时代的产品,开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 2013年,他继续完善微信,微信支付风生水起,亿级用户遍布世界。崇尚技术的他是天生的完美主义,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用户体验一次次接近极致。他把一款互联网产品打造得老少皆宜。他信奉简单就是美,他崇尚颠覆性思维。他,就是微信开发者、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做学问依然要执着。“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 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二、信息时代的追问
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第一次是计算机及其技术带来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动化革命;第二次是互联网的出现,企业能够对全球运营系统进行紧密整合。第三次是新一代的智能互联产品与互联网相联,它们具有超越传统产品的性能和功能。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京东;互联网+传统红娘=相亲网站;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嘀嘀打车;互联网+传统新闻=新媒体;互联网+通讯=即时通信……
很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提升关系。
物联网——所有的物理对象无缝链接,信息化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
三、信息化下的教学动向
1.慕课
2.世界三大 MOOC 网站:Coursera 与 Udacity 和 edX
3.华师慕课——孩子身边的名师!
4.微课
5.翻转课堂——一位老师,n位助教,社会化学习。
四、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体征
教学信息化:为了改善学习,在多媒体环境中,师生恰当有效地运用教育媒体、信息资源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特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丰富的资源支持;良好的媒体环境;合理的教与学的过程。
主导思想:学。
实践主体:学生。问题主线、任务驱动、评价激励、目标引导。
教师角色的转变:1讲授者;2.帮促者;3.指导者;4.研究者;5.互动者、参与者、评价者;6.课程开发者;7.合作学习者;8.发展中的专家。
学习者角色的转变:1.学习的管理者;2.探究者;3.认知学徒;4.教师;5.知识生产者。
师生关系与教学行为的转变:1.超越传统的“权威—依存”关系;2.双“主”关系——主导、主体;3.互动对话关系;4.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这些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体征提醒我们,要重构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一个核心:能焕发出生命活力;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
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炫例
通过生动的实践案例告诉我们PPT文字处理的三大原则:
1.内容为主——PPT的一切元素只围绕一个中心
2.突出重点——每页<7行,根据页面的逻辑明确重点,并根据学员受众确定表现重点的方式。
3.保持一致性——一致的字体、一致的大小、一致的字型、一致的关键词、一致的颜色、
校本研修与教研员专业化
第三场讲座由金牌培训师高纪良作题为《校本研修与教研员专业化》的主题报告。高老师从从三首改编的歌曲看教育问题,指出:教师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教师素养正在被重新颠覆,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前所未有的!继而探讨“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习总书记2014年9月9日提出的:四好——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2016年9月9日习总书记提出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一、校本研修价值探寻
1.基于学校发展的规律
2.基于教师的成长规律
3.基于人才发挥规律
教研员定位:首先是教师,课堂是老师最佳的舞台。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学校是学习共同体,学校是研究共同体,学校是命运共同体。
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教研员必须有:课程领导力、知识学习力、课程计划力、课程开发力、
案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5个组织、国家或地区关注度较高的核心素养,所有国家都关注的:语言素养、沟通与交流、信息技术素养。比较后发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缺乏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
(一)备课的有效性策略
使自己明白(专业素养)
使学生明白(教学的科学性)
使学生容易明白(教学的艺术性)
(二)上课的有效性策略
导致学习活动的产生(教学与演讲的差异)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基础)
以思维为核心(教学过程的本质)——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思维而教、为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而教。
(三)作业的有效性攻略——云师带(云里雾里的老师)
作业的目的是什么?
与遗忘斗争
促进思维的形成与巩固
(四)辅导的有效性攻略(售后服务)
让每个学生拥有选择的权利
案例:金山中学“智慧课程”体系
架构“有起点、有融合、有梦想”的地平线课程(智慧课程),目的是托起 “智慧学生”——崇文通理兼具领袖气质和百姓情怀的优秀高中生。
崇文通理:从低至高,由易至难,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崇尚文科,通晓理,积累人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层:推崇文化,通达事理,积聚人生发展的智慧。第三层:追崇文明,通悟哲理,追求人生发展的境界。
领袖气质: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具备卓越的组织能力与领导才华,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具备强劲的竞争力与独特的前瞻意识。领文明做人之先,含爱国爱乡之情;领勤奋学习之先,含帮困助学之情;领科学探究之先,含执着奉献之情;领高雅情趣之先,含纯洁高尚之情。有良好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与公民人格,成为堂堂正正有担当的金中人。
百姓情怀:真诚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态,自觉尊重维护普通百姓各种权力,以提升普通百姓的生存质量为己任的情怀。一方面要试着了解社会,了解百姓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将学校作为一个模拟社会,了解同学的生存状态、了解同学的综合需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同学们的价值判断和学习生活质量。
“地平线”课程体系的五大课程群——“崇文通理”课程群、“领袖气质”课程群、“百姓情怀”课程群、“柘湖早荷”课程群、“幸福人生”课程群等,并组成了围绕这五大支柱的近百门课程。
教研员的专业引领要做到:理念现行;行为跟进;项目引领;任务驱动;阶段评估;反思改进。
三、教师关键能力的提升
1.育德能力
2.本体知识能力
3.作业命题能力
4.实验能力
5.信息技术能力
6.心理辅导能力
最后,高纪良老师分享了他的成功秘诀:勤奋!高标准的勤奋!持之以恒的高标准的勤奋!这样的人,要他不成功也难!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策略
第四场讲座邀请到苏州大学文学院倪祥保教授,他授课的题目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策略》。倪祥保教授首先和大家探讨几个核心概念:
1.什么是教师?教师是学校主要的正人之人。教师的人文素养首要内容是教书能育人,为人师表。即传为人之道,授人间正业,解人文之惑。
2.什么是人文和文化?化的本意——学走路,会走路会说话。
3.什么是素养和修养?
(1)素养和本性、本色相关。素者:原丝,自身原先本色的样子,即素颜。养者:用羊肉颐养人,后天性。
(2)素养和修养密切相关,修养更强调后天的学习吸收养分,即强调后天。
厘清这几个概念后,倪祥保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策略进行阐述:
一、多学知识 以文贯通
二、阅读经典、学贵多疑
1.曾经的“书不读秦汉以下”。老子的哲学观似乎很炫:大象无形。有生于无。但是非常强大实事求是。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对经典也要有学贵多疑态度。
3.创新阐释要有坚实的学问基础。
4.阅读经典要注重比较视野。
5.阅读经典要培养想象力。
三、感受艺术 陶冶情操
四、传承孝悌 懂得感恩
1.孝悌是基本的人性社会素养。
2.孝悌之义和感恩之心密切相关。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3.孝道文化和道德文明。
五、尊重人伦,把握常理
1.说人话,做人事。
2.以假设为事实然后推断。
3.说别人被洗脑之人的观点。
4.“主义正确”而立场荒谬。
六、与时俱进 持守底线
听课、议课、析课——教研员的本份
第五场讲座邀请到苏州市教科院中学研究所毛明所长,他授课的题目是《听课、议课、析课——教研员的本份》。毛明1983徐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2002年入苏州市教科所,任化学教研员。他首先旗帜鲜明的为教研员定位:1.学科教学观念的引领员;2.学科课堂教学的授课员;3.学科教学教法的观察员;4.学科教研科研的研究员;5.学科课程改革的实验员。教研员首先是教师。对领导提供参考的意见,协助决策教育。通过命题起到方向性引领。指出:教研员回到课堂才是真的。不忘初心,从老师来,回到老师,不能停止上课的步伐,关键是研讨。自我点评、批判,也接受老师的建议。
一、听课前的“备”课
1.课类:常态、研讨、评优;
2.课型;
3.概貌:授课老师及其任课班级情况,授课老师教研组和学校情况。
二、议课:
课后反思议论的过程
课后说课:任课老师说课后感想。
同伴议论:其他听课老师的想法。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析课
课后归纳辨析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教法、环节、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素材、情景、练习。
学科观念的体现:真实、哲理、情态。
教研员要关注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善良、公正、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研工作
第六场讲座邀请到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他授课的题目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教研工作》。新的方向引领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不只是核心素养,还有国家的重大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什么叫立德树人?怎么理解立德树人?如何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教学中、落实在教学研究中?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中国学生国家标准。代表国家意志和国际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世界上最重要的组织、最发达的国家都在研究核心素养,意味着什么?潮流和走向,隐藏着这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他指出,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讨论:1.这些问题都是合理有价值的。如果研究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引起思考和讨论。2.不是最完美的,也不是差的,比较好的体现了中国特点,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3.核心素养不能包办代替一切灵丹妙药,包治百病。当今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应该在核心素养的召唤、引领下进行。
二、怎么培养人?
立德——树人,通过立德树人。
道德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学生终身发展离不开道德。习近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关键词: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金钱买不到的东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三大观点:1.市场经济永远是手段;2.我们需要市场经济但是不需要市场社会;3.当金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社会就出了问题。
三、为谁培养人?
为社会主义培养人——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社会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
四、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怎样落实在课程教育?
1.学会改变(我觉得学会改变也是教研员的核心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做事—《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间提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2003年增加:学会改变。这是教研员的核心素养。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社会。教研员既要接地气,也要接“天”气。要和旧习惯决裂。
2.对课程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更理性。
(1)课程基本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活动不等于课程。
(2)校本课程根本宗旨是为了学生个性发展。
(3)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
(4)校本课程的载体不一定是校本教材,可以是资源库、计划书、讲义。
(5)校本课程vs国家课程。国家课程边缘化。
所有的课程在学校要进行整合、打通、互相联系。学校课程结构越来越复杂,说明对课程的逻辑结构不清楚。特色课程、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划分混乱。
3.综合
综合是国际上课程改革的走向。核心素养的核心特征就是综合。核心素养又叫跨学科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现。三维目标不是最终目标,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综合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所以创新常常发生在交叉地带。
综合的内涵:综合是理念;整合是一种能力;综合是一个过程;课程是一个形态。
4.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和教学等值。美国赛勒提出:课程是蓝图,教学时施工。课程是比赛方案计划,教学是比赛。告诉我们:课程是重要的,教学同样重要。
4.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1)真正确立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超越知识、超越能力,一切为人服务。
(2)在课程综合背景下展开课堂教学改革。自觉加强学科联系,引导跨学科学习。
(3)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
(4)以思维发展为重点。让学习真正发生,就是让思维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就是有挑战思维。
(5)以整合为主要策略。
(6)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人站在技术前,适宜运用。
通过此次培训,各位参训学员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养,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教育工作,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