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教研 >> 正文

“从生活出发,向思辨发展”讲座申报表2017年第十六届“中学生与社会”获奖作文总结

发布时间:2018-01-19  点击:[]  来源:

2017年第十六届“中学生与社会”获奖作文总结

“从生活出发,向思辨发展”讲座申报表

单位名称

学生数

语文教师数

通信地址

负责人

手机

电子信箱

 联络人

手机

电子信箱

具体需求时间

申请单位

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赵道夫特级教师工作室

注:申报表回执发送至844409407@qq.com

《从生活出发,向思辨发展》讲座导学案之一

一、2017年赛场考题一览 -

初中组

             1.陪跑

             2.我们都一样

             3.新意盎然

             4.蔬菜

高中组

            1.千里之外

            2.密码

            3.行与至

            4.蔬菜

二、获奖作文

蔬  菜(高中组,省一等奖)

马坝高中高三(2)班 韩露

奶奶走了,倒在一个菜园里。

这个内心极强却因腿脚不便而被拘禁在这一方小小菜园的女人,到生命的结束竟也没能摆脱这充满土腥味的菜农身份,啥也没带走,只是手里紧紧攥着一棵已经蔫的小青菜。

我是极讨厌吃蔬菜的,典型的肉食主义者。常常拉着奶奶的膀子撒娇:“奶奶,奶奶,咱别种菜了,倒不如养猪来得实在!你看村里杀猪卖肉的,生意可红火着呢!”

你看那些天天吃肉的人,肚子圆滚得像个球!不仅把嘴吃油了,也把心给吃油了!”奶奶似乎有些激动,声音都有些尖锐起来。

那时的我无法听懂这话的,也并不能理解奶奶为何如此,只觉得她凶巴巴的,赶紧逃之夭夭。可偏偏奶奶尖锐的声音却时常在我耳边萦绕,记忆深刻。

而今,当我看见餐桌逐渐被飞禽走兽堆满,耳边充斥着高谈阔论又或阿谀奉承之声,空气中弥漫着酒肉掺杂的味道,觥筹交错之间,我仿佛听见了奶奶那句穿越时光却依旧清晰的声音——“不仅吃油了嘴,更吃油了心!”霎时,振聋发聩。

现代人喜爱吃肉,肉的烹饪程序复杂多样也正符合大多人现在的心绪,他们不爱蔬菜的纯粹,这种纯粹简单得只需随便翻炒几下即可入食,这似乎无法体现他们高贵的身份以及待客之热情,于是蔬菜只能充当酒足饭饱后的点缀,难道便是现在追求的营养均衡吗?

这让我突然想起一种病,世间称之为富贵病的脂肪肝。简单来说呢,就是营养过剩,肉类摄入太多,导致油脂上升,肝被脂肪包围了。奶奶说,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多吃蔬菜。现在看来,奶奶说的挺有道理的。蔬菜中富含纤维素,纤维素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肠道蠕动,排出多余油脂,嘴巴吃得油腻了,自然得靠蔬菜来去油。那么,若是心也油腻了呢?是否有专属于心的蔬菜来去去油呢?

近年来,无数高官因贪污而锒铛入狱,曝出的消费账单就令人咂舌。他们的心难道不是在这一场又一场的天价饭局中沉溺而变得油腻不堪吗?也正是这油腻不堪的心,做起恶事来,竟毫无愧疚之心吧!满桌的珍品佳肴都足以称得上满汉全席,躲在层层堆叠的碗碟背后,那少得可怜的蔬菜,哪有什么回天之力呢!由此,得陇望蜀,一步步走向物欲的巅峰。这贪资敛财的特点倒像是柳宗元笔下的蝜蝂小虫,爱载物,喜登高,最终被活活压死。你看,两者的结局是否大同小异呢?

我的奶奶一生侍弄蔬菜,从未走出过那方小小的菜园,但她的思想却不曾被束缚,目光也就没有被狭隘化,以至看见世上人嘴油的背后乃是心油。想必在她眼中,种的早已不是蔬菜,而是去心油的药方吧!也正是日日在这药方的浸润下,才有了那时刻散发出的土腥味。

心若油腻了呢?此刻我得出了答案,用这独属蔬菜的土腥味来碰撞交融,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想,我不仅要爱上蔬菜,更要让那蔫巴的小菜重现生机,长成心灵的菜园。

【写作体会】
   每一次经历都是生活给予的宝贵经验,这一次的作文比赛也不例外。从校到县到市再到省,一路走来,收获颇多。
    我不敢说中国的方块字可以压过其他语言,但就其遣词造句之美而言,却是让我深深地着迷。语文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高考必修的一科,它更是眩目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是皎皎的汉宫秋月、赋体先贤;是小桥流水人家里的杂剧;是谁解其中味里的红楼一梦;是一千人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而作文则深深的体现着语文功底。这次比赛汇集了来自江苏各地的写作高手,我能够有这个荣幸参与其中,并获得一定的名次,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登上如此大规模的“擂台”一展“拳脚”。但我也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不管是读书还是阅历都尚浅,而写作本就是以笔绘心,达到“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的目的。这次获奖,不仅是对我作文的一次肯定,更是对我今后写作旅途的一种鼓励。我将秉承虔诚的求学之心,于文学之路缓慢却坚定地前行。

千里之外(高中组,省二等奖)

马坝高中高一(14)班 梁蕊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此去千里,隔了的,除了茫茫雾气,竟是一程程的山水。

   一如辛幼安那首婉约词所说:“年少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也曾是那不知愁的少年,总以为外面的世界一切都那么神秘,染着我血泪的小镇就这样搁浅在记忆的滩上,愈发模糊。

   是以怎样的方式逃离小镇的呢?我也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日残阳如火,灼伤了天涯。而我,每每午夜梦回时,总是不断想起那日的暮光。坠入梦的深渊,思故乡,诗故乡,不愿醒来。

   贺铸的情绪是不能读的,一读,心上便生出如苔般的潮湿。“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缕思绪,便伴着点点梅子雨,洒在旧时山河上,洒在不归人的心底,化作柳絮,随风而散。

   旧岁回乡,讶异于他的颓落与凄清。那小镇终究寄托不了众人的痴念,他们如离群的鸟儿般一次次飞离小镇,在另一座城市安身立命,抑或瘦于奔命。我的父母最终也都如此飞走,奔向千里之外的世界,寻求那些所谓的发展与美好。

   以未来,以发展,以更美好的名义,我们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轻易地重新规划,推到,重新建起。于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曾拥有过的种种美好。它们都在时代发展下苟延残喘,最终消灭殆尽。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的。”每当这首骊歌在耳畔响起,心底总会生满潮湿的青苔,没过我的心门,化作幽幽愁思伴着泪从眼眶夺出。像没有家一般轻声呜咽着。我有家,可我却回不去了。回不去那相隔千里的春夏秋冬。只好在北国的寒夜里一点点地放纵雪花飘过四季,飘去千里外的南方,那里住着数不尽的油菜花与金色麦田。

   千里之外,有无数的思念与忧伤,“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子对亡妻王弗的刻骨相思化作薄酒洒在千里之外的荒野;千里之外,有不尽追怀与凄凉,顾贞观两首《金缕曲》换容若泪如雨下,历尽艰辛,将吴兆骞从千里之外的宁古塔接回来,只为那口头之约,耗费半生心力。

   他们的千里外,藏了太多的悲伤。我只愿在千里外,寄存一缕乡愁,在无眠的深夜细细地惦想。

   故乡变了,星星点点散落于乡间的瓦屋被一幢幢就地拔起的高楼取而代之;硌人的,布满碎石子的路如今也在泊油路的发展下,难寻踪迹;那些因落后,贫困而飞向更广阔蓝天的候鸟又带着满身疲惫飞了回来。望着故乡的变化,我无疑是欣喜的,带着悲伤。

  “而今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那下半阙溢满了不可言说的愁。我爱家乡的变化,也深深地追忆着那尚在我记忆中留有余温,远在千里外的故乡。

   我有所念隔山海,山海不可平,余生空嗟叹。

小作者写作体会: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却怎么也长久不了。”我想,阅读之于我,便是如此。

    传说中,有仓颉造字,浩浩中华文化五千年,就此挥就。甲骨文、小篆、大篆、隶书、狂草、楷书、行书一代代传承,交替更新,汇成了今日一板一眼的方块字,一撇一捺溢着万种风情。  对于读书, 我始终认为“能产生共鸣的文字比任何名著都要刻骨铭心”你从一句话中看见别人也看见自己,那么就是“属于自己的句子”。如果说阅读是发现一种不同的生活,那么写作就是在过一遍,过一遍自己,也试着过一遍他人。

   私以为,阅读是不应该染上功利色彩的,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首先你需要喜欢阅读,而不是因为什么中学生必读书籍,而不情愿的阅读的话,你可能可以记住故事情节记住考点,但却不能领悟到一本书最大的魅力,那种穿越了生命时空的厚重感。

   尼采曾说:“我的精神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唯有不断写作,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永远鲜活,一点点走向明亮。

导学:两篇考场之作,各自最大亮点是什么?你认为,两篇作文,一、二等奖之差,差在哪一点?

《从生活出发,向思辨发展》讲座导学案之二

我们都一样(初中组省一等奖)

盱眙县第二中学  初三(12)班  傅渝    指导老师:秦奋

夜深了。

我缓缓从书桌前站起来,扭了扭脖颈,尽力舒展着四肢,皮肤深处泛起的阵阵酸痛令我不禁蹙了蹙眉。端起一杯温热的绿茶,穿过半亮的大居室。

驻足在露天阳台前,拂面而来的秋风捎着绿茶的缕缕清香点缀心房,也稍稍缓和了我沉甸甸的脑袋。墨色夜空中,点点星光与城市闪烁的灯火交织在一起,温柔了秋夜。今夜的城市,依旧喧嚣。八街九陌,人们摩肩接踵,如潮水般涌动着。古香古色的青石板路上,闪烁着梦幻的霓虹灯与其格格不入。灯光恍惚,亦幻亦真,使人看不真切。不远处的天桥上,几个姑娘妆容精致,挽着手臂在天桥上看风景。风儿乍起,撩起姑娘们的裙摆,似彩蝶羽翼轻晃,色彩流淌。我不禁想起亦之琳的话来:“你在天桥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意境甚美,可看着满城的灯红酒绿,斑离繁华,心里,却是空空荡荡。我不禁抬头冥思,却被惊住了:漆黑的天穹里,悬浮着一轮明晃晃的月儿。这月儿!这秋夜!我眨巴着眼睛,蓦然,心里“咯噔”了一下,这是记忆之门打开的声音。

梦里也记得是乡村的月亮。

一声牛的长嘶,伴着牧童的笛鸣将归家小路衬托出童话般的曼妙;一阵犬的吠哮,带着炊烟袅袅把农家小院点缀出梦幻般美妙。年幼的我与祖母生活在那片土地上。

乡村的夜晚有一种无法释怀的寂静。一份宁谧抒写静远,一种清新描绘悠然。村里的灯火、路边忽明忽暗的路灯,点亮了这一方小小的田野。祖母趁着月色,扛起笨重的锄头去田里锄地,年幼的我,便紧贴在她的身后,笑得欢天喜地。水一样的月光笼罩着田间阡陌 ,祖母边走边浅唱着歌谣,我跟在后面,踮着小脚歪歪扭扭地跳着走,怕踩疼了月光。

如水的月光倾泻在祖母扛起的锄头上,射出洁白的光芒,祖母颇有节奏地锄着地,粒粒黄土与锄头窸窸窣窣,是在清唱,奏出了一支悦耳的歌谣。那漂浮的歌声被清风捎去,唱给月儿听。月儿,就这样闭上眼,静静地卧在田埂上听着,嘴角漾起丝丝笑意。

一支悠远的牧笛,一道倾泻的月光,我踏着青绿草丛,循着蝈蝈悦耳的吟唱,看准一方草丛,纵身扑了上去,柔软的青草被我弄伤,绿色的汁液在流淌,我用手剥弄着身下的青草,那蝈蝈不知何时逃往别处,继续吟唱。从草毯上爬起,手上黏黏的,用鼻子凑上去闻闻,尽是沁人心脾的芬芳,点缀心房。

那时的月儿柔亮素净,被一层层薄薄的灰云淡淡地遮蔽着,月光皎洁,透过云纱,飘飘洒洒,映在不远处祖母的锄头上,像撒了一层碎银,晶亮闪光。

祖母在田野中,手里握着把锄头,在月光之下,她重复着相同的动作。锄头忽上忽下,祖母穿着深蓝色的碎花外套,一双黑色的老北京鞋,抿着干裂的嘴唇,深邃的双眸中闪烁着的是坚定、是朴质,仿佛将自己与灰黄的泥土融在一起。月光静谧地洒在她身上,在黑夜的映衬下,清晰的勾勒出她苍老温和的模样。我只痴痴地看着,此时此刻,此人此景,像一部老电影般定格,在我心中烙下永恒的记忆。

此时此刻,思绪飘回原地。望向这一方软红香土,心中惆怅不已。我们都是一样的,都为了最初的梦想,满怀希望以爱的名义,离开亲人,离开生自己养自己的地方,向城市奔去。都是一样的,曾一度迷茫,除了酒精与电影,无数次迷失在黑夜里。都是一样的,用尽一切,挥霍所有奔向幸福。

即使几年后,或几十年后,我们或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品着黄金芽茶,或缩在灰墙的一隅,吃着前几天的剩菜,或西装革履,或蓬头垢面。但,我们的每一步的迈出都带着决绝,每一尺的前进都是一段心路。我们苦苦追寻的,其实就是一所安心之处。心安就是灵魂的归处,那个最纯真,最质朴的地方。走下去,就会发现,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抵达,所有的抵达都是回到那个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想到这,心中有了答案。杯中浮着的浸染着月辉的茶叶在清水中打着圈,渐渐沉入杯底。我呷一口茶,阖上双眼,暗忖着:是时候回故乡看望祖母了。

获奖者言:年幼时,爸爸爱带着我去旅游,海南的浪花、苗寨的歌舞、乡间夜晚的星空......我喜欢在这一次次旅游中感受内心的震撼。虽然不能够写下,但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些经历,成了我写作中的宝贵财富。

“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我认为,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不仅要来自于生活,还要自己去挖掘、搜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写作题材的来源普通于整个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题材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

最重要的,还是要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也是基础。这些书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经时间的过滤,沉淀下来的精华,浓缩了人类的智慧与情感。阅读不仅要读书面上的字,更要揣摩其中的深刻含义,与自身经历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拘泥于作者的思想,作者是作者,你就是你,开拓思维,定有所感。

写作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过多华丽的词藻与各种技巧只会使文章处处空洞。写文章,注重一个“真”字。事可能是假的,感情一定要是真的。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注入真情实感,方成文章。

我们都一样(初中组省一等奖)

舒悦

怡伏下身子,双臂弯着,托起金黄的南瓜。她的眉低垂着,抱着那只南瓜轻拍慢抚,温柔的形态好似在抱着浅睡的婴孩。“瓜瓜不哭呀——”怡笑着念叨,活像唐僧般的阿弥陀佛。

有必要吗?我望着怡安慰一只瓜,紧咬着唇,然而翘起的眼梢没瞒过怡。“好啊,你敢嘲笑我!”怡抬眉,把瓜摆在丛叶间。说着便甩着辫子,向我挥挥拳头。“外婆告诉我摘瓜要小心,瓜被摘下来,肯定舍不得妈妈。我们都一样,我们很难过瓜也会很难过,妈妈就是这样抱我的,我也这样抱瓜瓜!”我们都一样——怡站在夏的长风中,拥着一只金黄南瓜,浅浅的笑。

大概,我们一样都是大地的孩子,一花一木为菩提。

阴雨绵绵,我与怡并肩走在鹅卵石上,脚底微凸的触感,凉风滑过树梢的飒飒声都在倾述着自然闲适的惬意,真想眯起眼沉浸,可惜不能!

我们不时四顾着,背光的树影里匿藏的人影,微微晃动着,这正是晚自习下课,我们偷偷摸出门来小园一游,为看一树海棠绽放。近了,一半的花枝倾颓,堪堪倒下在一株琼花身上,好似在寻求濒死前的慰藉,是谁无情的蛮力的一挥?钻过那伤心的弧度,冷雨浇灌在脖颈里,饶已是春日,也冻得我直哆嗦,她也冷吧?她每一支瘦弱的枝上还开满花呢------小径上堆满了翩落的花的折翼。全然不知污淖陷渠沟的命运逼在眼前!

“谁?”有人声传来,是风给我们的示意,我们的视线仍缠在海棠花上,看那下来的花蕊沾了点点泪痕。走了。指尖微动,两朵海棠花落入手心,逃出小园,几步又回头,那里我们踩过得地方一片狼藉,呵,一条香径,一缕香烬。

我们都一样是开在尘俗里的花,不是那降珠仙草,也该用澄静的心拥抱世界。“不生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一样可以生枝添叶。当我们温柔相待时,我们便都一样是在用自己的根系相拥。

那日我将两朵海棠花夹在《诗经》中,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处。怎能不相信,我们汲取百家之长,定能再将我泱泱中华的儒雅和文明吞吐千年,我们本都一样,怎能不相信——

前有故人,后有来者!

新意盎然(省初中组一等奖)

           盱眙县第二中学  初三(12)班  吴佳霏  指导老师:秦奋

岁月安暖,流年悄悄浸染碎花裙袂;清风拂面,朝阳静静携来如光新生。——题记

黎明,晨露带来些许微薄的寒意,极目远眺,青山外,云卷云舒遮掩着大片浅浅的红晕,老街的一切都被镀上了一圈晕染的光辉,那一轮红日匍匐云中,呼之欲出。

着素衣青衫,缓缓走在老街的青石古道上,循着那翠绿的苔藓,侧耳聆听那带着古檀木味儿的摇橹浅唱,在雾色中愈发迷离,空旷的老街在水波泠泠中安然梦醒,水花溅到碎石上,倒映着老街温暖的灯光,却分明带着几分萧瑟和古旧。

老街,老街,摇曳昔日荣光的老街!

“这条街,从明朝以来,就很繁华哦!”

仍记得,我与外婆轻倚在木栏边,听屋檐下滴答雨声,静静的看着老街,斑驳古道上那马车辙印依稀可辨,我被外婆抱在怀里,看着外婆犹如风干的芦苇般暗淡无光的满头白发在风中飘摇,仰望着外婆浑浊目光中的那丝晶莹,听她喁喁讲述这条当时繁华热闹、风光迤逦的老街,心里充满无限的神思和遐想……然而,现在我能看见的只有青石、黑瓦、破旧的粉墙罢了,何来的繁华?

唉,都老了!

我轻抚那一块块青砖、踅摸这一条条青石板,仿佛面对着三千粉黛无颜色的后宫佳丽。于缥缈的时光隧道中想象她们依稀的风华绝代。

我在老街上慵懒的闲逛,感觉老街似乎一切还是老样子,一如往昔,仍是那般破败不堪的模样。

那是什么?

一只新生的蝴蝶蹁跹着掠过,穿梭在青石黑瓦间,灵动而清新,古色古香的老街的眼眸被唤醒了。

我不由自主加快脚步跟了上去。

我追寻着那一抹倩影穿过青石老街,越过厚重的石墙,它时而低空盘旋,时而飘若惊鸿,它恣情地展示着青春和活力!

那抹小精灵飞越一扇木门,进了小院,我恍惚匆忙中也无意推开了那扇熟悉的木门。
   “霏儿回来啦!”

正在晨练的外婆十分惊喜,碎步小跑着要过来为我整饬衣裳,我轻轻后退几步,神情中带着一丝尴尬和局促不安,我担心外婆又要重复那些老掉牙的故事了!

我的目光游离着,发现那抹翩跹飘飘忽忽竟落在一台崭新的收音机上。

雾气渐渐的散了,天空也增添了几分亮色,一轮红日正在一点点升腾着,好像随时要喷薄而出。

“现在是北京时间七点整,让我们在愉快的音乐中开始今天的新闻……”

收音机中清脆动人的声音犹如一只百灵鸟唤醒了老街。

外婆打开木门,优美的乐曲立即传遍了老街,老街真正的早晨开始了——小朋友跟着收音机里早教节目咿呀学语“ABCD”、明朗的少年们的自行车铃声响彻了整个老街、白领们喝完最后一口热粥,抓起包包大踏步走出老街... ...

不远处学校早读的铃声、朝阳的光辉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穿城而过的河道里轮船的汽笛声、澹澹拍岸的波涛声... ...

老街、老街、多么新意盎然的老街!

“还是你吗,老街?”感叹之余,我不禁又沉思。

老街无言、青石不语,但那家总是散发着草药香的药铺、那青石瓦檐下的那一树栀子花、老街古道上斑驳车辙马蹄印迹无一不在大声宣告“是我,我是老街!”

打破桎梏,拥抱蓝天,那轮朝阳终于挣脱了青山与雾霭的束缚,纵身一跃......

我惊讶的发现,外婆竟然举起手机拍下这动人的一幕——“要与时俱进嘛!”外婆笑眯眯的说。

此时此刻,面对老街,我仿佛面对着一位浑身上下散发清新活力的少女,我情不自禁抱住了外婆。

老街抖掉了旧衣袍上些微的尘埃,穿上了新意盎然的华彩盛装!

  吴佳霏,一个开朗自信的零零后女孩。喜欢文字、喜欢绘画,更喜欢墨香味的典籍书目,与先贤圣哲对话,在品读经典中放飞灵魂。一路走来,满山花开,一粒沙一滴水皆有情感倾注,一棵草一朵花都是生命绽放。喜欢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点滴,感性的抒发在斗室书房里描摹春草冬雪,质朴的情感在方寸尺牍间吟颂夏荷秋菊。笃信“多读书,读好书,成人、成才”,让生活充实、让生命充盈;积蓄正能量,更是成就梦想,让理想远航的不变法则。

导学:三位赛场之作,共同的优势是什么?依据呢?

《从生活出发,向思辨发展》讲座导学案之三

三、名家名篇:

紫粉笔含尖火焰(丁立梅)

紫玉兰盛开,不像真的,像紫玉雕的鸽。一树,看不见别的,无数看不见别的,无数只紫玉雕的鸽,挤在一起,在春风里嬉戏。

人爱它,又唤它望春花。盼春天的心情是何等急迫,是等不及漫漫冬天过去的,便早早跃上枝头,踮起脚尖,极力远眺。春天在它的远眺中,终于姗姗而来。它是何等欢喜,守望的心,嘭嘭嘭全都开了花。每一朵,都是一只展翅欲飞的玉鸽。让望见的人,也跟着欢喜,哦哦,春天到了。

我想起小时,父亲与我们,总是聚少离多。他带着他的工程队,南上北下,一去数日。我天天守在家门口张望,希望看到他高大的身影。终于望回父亲,我雀跃着去迎,快乐是洒了一路的。旁有邻居站定了,笑微微地看着,嘴里说,这孩子。是帮着欢喜的。世间还有什么比团聚更让人幸福?没有的。就像紫玉兰与春天相聚。父亲的大衣口袋,像魔术口袋,从里面会变出糖果和糕点。有一次,还从里面变出万花筒。那是一个孩子的春天。

紫玉兰还有个名字,叫辛夷。这名字让人费思量,倒像唤一个人。最好是女孩子,边远山区,生在深山人不识,素朴纯真,清新姣美,有脱俗的好。后来,我在一处看到关于这个花名的由来,说是在久远的古代,有一举人,患鼻病久矣,被鼻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四处寻医无果。

最后,这个举人实在不堪折磨,也忍受不了漫漫求医路,打算一死了之:异乡的天空下,他走到一棵树下,准备自缢。恰逢当地一砍柴人路过,砍柴人救下他,寻问详情,举人辛酸地告之。砍柴人笑了,说,要治好这病有何难。遂赠他花蕾几朵,嘱他煎服。举人依言服下此花蕾,折磨他的鼻病,竟奇迹般渐渐痊愈。举人感念此花,把它带回家乡,馈赠乡里:人问花名。因那年正值辛亥年,又此花来自夷人所赠,举人脱口而出,辛夷。

我喜欢这个传说,带有报恩的意思。从此,辛夷被世人记住,庭前屋后,多有栽种,视为吉祥。《楚辞九歌》中有“辛夷楣兮药房”之句,这罩的辛夷,被当做香木用,做成门楣。明代袁宏道《横塘渡》里的辛夷,则让人浮想联翩:“妾家住虹桥,朱门十字路。认取辛夷花,莫过杨梅树。”她与他,路上偶遇,一见倾心。分别之时,她相约他到她家。乡村小屋,家家相似,独独她家,屋前开着一树辛夷花。她嘱托,莫走错了莫走错了,你只要认准开着辛夷花的那家。这里的紫玉兰,成就了人间一段好姻缘也未可知。

我上班的路上,长有一棵紫玉兰。春天才掀开一角,它已迫不及待抖露出一树的颜色,活活泼泼,清清丽丽,把一方天空,衬托出无比生机。树下.有长木椅,上面坐着一些老人,他们在花树下谈天说地,吹拉弹唱。我经过那里,看着一树的花,看着树下的老人,莫名地感动。我想起白居易的《咏辛夷》:“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相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它的生命是这般热情似火,华丽耀眼,把一旁观看的人的心也给点燃了。山上寺庙里的僧人后悔了,悔不该踏进庙门,孤灯青影与世隔绝。看看,有紫玉兰凌凌开着,这个红尘,多么叫人留恋。

艾草香(丁立梅)

对艾草,是老相识了。

乡村的沟沟渠渠里,一是艾草多,一是芦苇多。它们在那里熙熙攘攘,自枯自荣。世世代代。除了偶尔飞过的鸟雀,平时大概再没有谁会惦念它们。但乡人们都知道,它们在呢,就在那片沟渠里,枕着风,傍着水,枝繁叶茂,不离不舍。一到端午,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插上了艾草,满村荡着艾草香。

羊却不爱吃,猪也不爱吃,大概都是嫌它气味的霸道。它是草里的另类,做不到清淡,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汹涌澎湃,有种豁出去的决绝。

采艾的手,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逗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一肩扛了。

所以,它独特,在传统的民俗里,万古长存。早在诗经年代,就有了“彼采艾兮”的吟唱。说是唱爱情呢,我却觉得是唱它。它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用以寄托愁思,聊解忧伤。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曾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悬门户上,以襄毒气。”说的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争相采艾,扎成人的模样,悬挂于大门之上,以消除毒气灾殃。不过是普通植物,却担当起驱毒避邪的重任,这是艾草的本事了。有时,保持个性,坚守自己,方能脱颖而出。

在这一点上,我们人类,得像一棵艾草学习。

可能是小时的记忆作怪,多少年来,我一直以为艾草只在水边生长,——这是我的孤陋了。福建有文友说,他们家乡的山上,漫山遍野,都长着艾草。人们也食它,三月里,艾草正鲜嫩,采了它,拌上糯米粉,包上芝麻、白糖做馅,蒸熟,即成艾糍粑。咬上一口,香软甘甜,鲜美无比。这吃法让我惊异,有尝试的欲望。想着,等来年吧,等三月天,一定去采了艾草回来吃。

小区里,爱种花的陈爹,在他的小花圃里,种上了艾。六月的天空下,一丛红粉之中,它遗世独立的样子,让人一眼认出,这不是艾草么!

陈爹笑,眼光缓缓地落在它上面,说,是啊,是艾草啊。

种这个做什么呢?问的人显然有些好奇了。

陈爹不急着作答,他弯腰,眯着眼睛笑,伸手拨弄一下那些艾。他说,可以驱虫的。你看,它旁边的花长得多好,不怕虫叮。

哦——围观的人一声惊呼,恍然大悟,原来,它做了护花使者。

陈爹种的艾草,现在正插在我家的门上。不多,一棵,茎与叶几乎同色,灰白里,浸染了淡淡的绿。香味很地道,开门关门的当儿,它总是扑鼻而至,浓烈,纯粹。这是陈爹送的。他爬了很高的楼梯,一家一家分送,他说,要过端午节了,弄棵艾你们插插。

我不时地望望,闻闻,心里有欢喜。端午的粽子我早已不爱吃了,然过节的气氛,却一点没削减,因了这一棵温暖的艾。

小欢喜(丁立梅)

喜欢这样一种状态:太阳很好地照着,我在走,行人在走。微笑,我们对面相见不 相识。心里却萌生出浅浅的欢喜,就像相遇一棵树,相逢一朵花。

路边的热闹,一日一日不间断。上午八九点的时候,主妇们买菜回家了,她们蹲在家门口择菜,隔着一条巷道,与对面人家拉家常。阳光在巷道的水泥地上跳跃,小鱼一样的。我仿佛闻到饭菜的香,这样凡尘的幸福,不遥远。

也总要路过一个翠竹园。是街边劈开的一块地,里面栽了数杆竹,盖了两间小亭子 ,放了几张石凳石椅,便成了园。我很爱那些竹,它们的叶子,总是满地绿着,生机勃勃,冬也不败。某日晚上路过,我透过竹叶的缝隙,看到一个亮透了的月亮,像一枚晶莹的果子,挂在竹枝上。天空澄清。

那样的画面,经久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想起时,总要笑上一笑。

还是这个小园子,不知从哪天起,,它成了周围老人们的天下。老人们早也聚在那里,晚也聚在那里,吹拉弹唱,声音洪亮。他们在唱京剧。风吹,丝竹飘摇,衬了老人们的身影,鹤发童颜,我常常看得痴过去。京剧我不喜欢听,我吃不消它的拖拉和铿锵。但老人们的唱,我却是喜欢的,我喜欢看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那是最好的生活态度。等我老了,我也要学他们,天天放声歌唱,我不唱京剧,我唱越剧。

路走久了,路边的一些陌生便成熟悉。譬如,拐角处那个卖报的女人,我下班的时候,会问她买一份报,看看当天的新闻。五月,她身旁的石榴树,全开了花,一盏盏小红灯笼似的一点缀在绿叶间,分外妖娆。我说,你瞧,这些花都是你的呀。她扭头看一眼,笑了。再遇见我,她会主动跟我打招呼,送上暖人的笑。有时我们也会聊几句,我甚至知道了,她有一个女儿,在读高中,成绩不错。

还有一家花店,开在离我单位不远的地方。花店的主人,居然是个男人,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男人原是一家机械厂的职工,机械厂倒闭后,男人失了业。因从小喜欢花草,他先是在碗里长花,阳台上长一排,有太阳花,有非洲菊,有三叶草。花开时节,他家的阳台上,成花海。左邻右舍看见,喜欢得不得了,都来问他讨要。男人后来干脆开了一家花店,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花盆,专门长花草。那些小花盆里长出的花草,都一副喜眉喜眼的样子,可爱得很。看他弯腰侍弄花草,总让人心里生出柔软来。我路过,有时会拐进去,问他买上一盆两盆花,偶尔也会买上几枝百合回家插。他每次都额外送我几枝满天星,说,花草可以让人安宁。真想不到这样的话,是他说出来的。一时惊异,继而低头笑,我是犯了以貌取人的错的。我捧花在手,小小的欢喜,盈满怀。

也在路边捡过富贵竹。是新开张的一家店,门口祝福的花篮儿,摆了一圈。翌日,繁华散去,主人把那些花篮,随便弃在路边。我看见几枝富贵竹,夹杂在里头,蔫头耷脑的,完全失了生机。我捡起它们,带回家,找一个玻璃瓶插进去。不过半天工夫,它们的枝叶,已吸足水分,全都精神擞起 来。

再隔几日,那几枝富贵竹,竟冒出根须来。隔了一层玻璃看,那些根须,很像银色的小鱼。我把它们放在我的电脑旁,无论我什么时候看它们,它们都是绿莹莹 的。这捡来的一捧绿,让我心里充满感动和快乐。

曾经我想过一个问题:这凡尘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原来,都是这些小欢喜啊。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唱着歌,跳着舞。活着,也就成了一件特别让人不舍的事情。

人间的羊卓

从海拔高5030 米的甘巴拉山口下来,远远就望见了一枚蓝,像块蓝宝石似的,镶嵌在喜马拉雅群山之中。又似一根蓝色绸带,系在山腰间。导游小闫宣布,羊卓雍错到了。

藏语里是“碧玉湖”“天鹅池”的意思。它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因汊口较多,像珊瑚枝一样,藏人又称它为“上面的珊瑚湖”。

一车人激动起来,啊啊啊大叫,手舞足蹈,恨不得立即跳下车去,司机见多这样的场景,他淡淡笑,慢条斯理说,别急,车可以停到湖边去的。

真的靠近了。眼睛和心,瞬间被蓝填满。那是怎样的一汪一汪蓝啊,比天空的蓝更深邃,比大海的蓝更醇厚,蓝得一心一意,蓝得得彻彻底底。仿佛蓝缎子似的,在阳光下抖开,风华绝代。又如凝脂,蓝的凝脂,细腻圆润。我的耳边响起当地民歌: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

湖这面有高高的草甸。碧绿的草,密密匝匝。湖对面有像版画似的山,山脚下绕着绿的青稞黄的菜花。天空蔚蓝,白云几朵,与蓝的湖相互辉映,摄人魂魄。我的高原反应激烈,呼吸渐感困难,但我还是坚持下了车,手脚并用爬上湖边的草甸。

草甸上,一群忘乎所以的游客,在清冷的风中载歌载舞。然歌声也  只响亮了一会,便停息下来,高原氧气不足,实在不宜大声。那么,就静静的罢,我坐在草甸上,面对着温润如玉的湖,有一刻,我不能相信自己,真的就来到了这个地方。是我吗?是我吗?我这么问自己。浩渺的宇宙中,我也是一个存在,如这片海拔高4441米的湖。我为这个存在,感动得双眼蓄满泪。

我的身旁,出现了两个十八九岁的男孩,他们戴着头盔,腿上绑着护膝,脸庞黝黑,风尘仆仆。他们先是怔怔地望着这片湖,尔后,双膝突然跪下,对着这片湖,哭了。

我从交谈中得知,这两个孩子是武汉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对西藏一  直很神往。暑假前,同宿舍六个同学一合计,决定骑车进藏。途中,有四个同学先后撤退,剩下他们两个。为了省钱,他们没住过一天旅舍,没进过一次饭店,困了,就睡在随身带的睡袋里,饿了,就吃一些饼干或是方便面。也曾想过放弃,但却心有不甘,神圣的土地就在前方,他们一定要踏上它,也算完成人生的一次挑战。最后,在历经一个月零六天之后,他们终于到达拉萨,到达这里。

  我祝福了他们。 我想,他们吃得了这样的苦,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坎不能迈过去呢?    

风凉,湖边不能久待,短暂的会晤,我们不得不离开。我们各自上路,萍水相逢,却有了共同 的思念,这片湖,这片蓝,将几回回梦里相见?

同行中有人叹,真想在这湖边搭一座小木屋,日日与这美丽的湖相伴。立即有人接话了,    这么高的海拔,你待一会可以,待上十天八天的,怕是小命早没了。我在旁听得高兴,这真是好,它美得高不可攀,这才保持了它的本真。

如佛祖流下的一滴泪,永远纯洁晶莹在那里。

导学:读丁立梅的四篇作品,给你启发有哪些?最大的是什么?

关闭

网站二维码

版权所有:盱眙县教师发展管理中心 备案号:苏ICP备17040229号-1  管理入口